2007/08/08 | 转<“人情交易”:中国人的成事之本>
类别(生活) | 评论(0) | 阅读(3) | 发表于 17:42
“人情交易”:中国人的成事之本

中国文化中有一种很浓的“人情”情节。中国人的“人情”表现在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。这可以从中国文化对人的定义中看出。在中国文化中“人”通“仁”,人们常说的一句话就是“仁者,人也”。

而“仁”是人字旁一个二字,也就是说,只有在两个人的关系中才能定义对方。这个二人关系包括君臣、父子、夫妇、兄弟、朋友等。、

那么,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究竟如何定义呢?显然,中国文化有着很浓的“人情化”设计。强调在面对相识的人时,不要轻易拒绝别人的要求,急人所急,排忧解难,哪怕是自己多吃点亏,都在所不惜。而一旦人际关系建立起来,就会产生一种以“情”为中心的持久稳定的关系。

在亲情、友情面前,人总是喜欢以礼让的态度来处理关系,当亲情、友情之间发生一切利益上的不可兼得的情况的时候,宁愿自己利益受损,也要对得起亲情和友情。

人总是通过亲情和友情不断扩大自己的人情圈子。通常亲人和朋友总是喜欢将自己喜欢的人互相介绍大家认识,不断扩大自己的人情圈子。

不仅如此,有了这样的一个圈子,中国人发现很多事情办起来就会很顺手。当人们认识到这一点的时候,一方面要用很大的精力去经营这种“人情”圈子,另一方面为了在更大范围内、更好地利用人情,人们又希望将“人情”的圈子不断地扩大。这样,就必须拿出很大的精力去“拉关系”、“拉交情”。“拉关系”、“拉人情”最直接的做法就是“请客吃饭”。

当然,这通常要经过熟人介绍而为之。这样,你来我往,在饭桌上便成就了不断壮大的“人情关系”。而一旦关系搞熟了,在熟人面前开口就比较容易了。而朋友之间通常都表现得十分慷慨。“为朋友两肋插刀”是朋友之间的一句很有人情味的话,经常为人们所引用。

不过,中国人有一个习惯,似乎“拉关系”、“拉交情”,并不是为了一种单纯的友情,而在更多的情况下,是为了好办事。而有些人也明白一些人的“人情”投资的真实用意,但是,却又抵挡不住请客吃饭的诱惑。

所以,中国人的“情”通常是借助于“嘴”的满足而得到实现的。当然,成事在嘴,坏事也在嘴,嘴的贪婪有时也会葬送掉人情的。

为了维持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“人情”关系(当然,这种关系是有用的),就必须花很多精力去经营它。经营好了这种关系,换句话说,“情分”到了,在中国没有办不成的事情。很多人相信这是一条很重要、很实惠的真理。

自从建构起“人情”关系之后,周围的人就被分成了两部分,一部分是“自己人”,一部分是“外人”,“自己人”之间彼此分享着互尝甜头的快乐。你对我好,我对你好,你好我好大家一起好。即便是自己人之间有些吃亏,也是一种宁愿的,而且这种吃亏被认为是“人情”的义举。而对于“外人”来说,是没有什么交情可讲的。

不过,中国人最善于利用“人情”来活动各种关系。当需要利用“外人”来为自己办事的时候,总是事先要把“关系”搞定。因为如果不搞定这些关系,办起事情来对方就会很不给面子。

所以,为了搞定这种关系,就千方百计地寻找可以利用的中介来打通它,这免不了要请客吃饭和送礼。该请的请到了,该赏的赏到了,该说得说到了,这个“外人”自然会变成“自己人”的。既然是“自己人”,那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。

中国人一旦习惯了用“自己人”和“外人”来看待周围的人,那么,便会采取“亲疏有别”的做人策略。对“自己人”,总是在自己所掌管的权限内,大开方便之门,而对于那些滥施权力的干部来说,也总会利用自己的权力为自己的子女、亲朋找好的工作。

所以,在中国“人情”关系很复杂的情况下,“公事公办”是成不了气候的。因为它挑战的是中国根深蒂固的“人情”关系。如果谁想挑战这种关系,等待他的轻则吃不开,重则要远走高飞,甚至要丢掉乌纱帽……

这就是中国,一个“人情化”的中国。中国人整日忙忙碌碌,说到底不过是为了一个“人情”关系网的编织,去完成一个个“人情”和合的交易而已……

 

0

评论Comments

日志分类
首页[173]
心阁[83]
生活[90]